目前,离子液体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萌芽阶段。高黏性和生物毒性是限制离子液体发展的主要因素。离子液体在室温下呈高黏性,在溶解药物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机械外力。高黏性也限制了纯离子液体的流动性,若想制备成透皮制剂,可能需要加入其他辅料调节其延展性。一方面,离子液体的生物毒性可能与离子液体的促渗机制有关。
Hayyan 等使用真实溶剂似导体屏蔽模型 (conductor-like screening model forreal solvents, COSMO-RS) 分析了离子液体的细胞毒性机制。模拟实验表明,离子液体能够与细胞膜的磷脂层发生很强的相互作用,其积累和聚集可能导致细胞破裂,从而引发细胞死亡;另一方面,虽然离子液体具有低挥发性,但很容易进入水、陆生态系统,从而对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造成威胁。因此,选择合适的组分,并在制备时做好废液的处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离子液体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性。
虽然近 5 年来有关离子液体的研究大量增加,但在药物与离子液体的相互作用、离子液体与体内屏障的作用机制及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等方面仍未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亟待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对离子液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咪唑类离子液体上,后续需要增加对其他组合离子液体的研究,探索离子液体潜在的生物活性和递送方式。对于API-ILs是否会诱导耐药性或者降低治疗效果这一问题,也亟需系统完整的研究。未来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离子液体作为载体的优势,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设计出更加简单、安全和有效的递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