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铵盐类抗静电剂的合成方法很多,但大部分季铵盐是由叔按与烷基化试剂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的。对于小分子季铵盐来说,其结构中含有亲水基和亲油基,由于与材料本身不相容而从内部迁移到表面,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其亲水基极易通过氢键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而形成导电通道,使静电荷散逸而达到降低其表面电阻率的目的。而对于高分子季铵盐型化合物,添加于材料后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稠密的排列,由于表面浓度高于内部而使得亲水基朝向空气并在界面上定向排列而构成一个具导电能力的渗透网络,从而达到抗静电的作用。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优点就在于其静电消除效果好,吸附能力强,可作为多种塑料制品的抗静电剂。缺点是耐热性不够好,容易发生热分解。
徐丙根等合成了抗静电剂SN,化学名称为十八烷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硝酸盐,是一种外处理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该抗静电剂室温下易溶于有机溶剂,对5%酸、碱稳定,180℃以上分解,在聚乙烯类塑料制品中作为静电消除剂效果良好。李立民固合成了一种C12长链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SP-K,主要是作为一种内添加型抗静电剂用作聚氯乙烯等塑料制品的静电消除,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效果好、耐温性好、加工工艺方便等特点。
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塑料中抗静电剂会因摩擦或挥发而减少在塑料制品上的附着量。可以通过接枝技术,使抗静电剂与塑料以化学键结合而提高与塑料制品的相容性和抗静电耐久性。周向东等利用抗静电剂TM进行了PU接枝抗静电改姓的研究。数据表明,接枝抗静电改性的聚氨酯膜表面电阻随着耐洗试验的时间增加而升高得很缓慢,聚氨酯表面电阻基本维持不变,抗静电的耐久性好。即使在较低的相对湿度下,接枝改性后的PU表面仍可达到抗静电的要求。
单一组分的抗静电剂往往存在改性后力学性能下降、抗静电性不均、抗静电耐久性等问题。可以通过抗静电剂组合物或复配技术而提高塑料制品的抗静电效能。
ILSML®团队经过数年深入研发,现已掌握不同结构性质的透明抗静电剂在透明材料中的深层次作用机理。
ILSML®团队的高品控技术,不仅能够保证产品高透明等性能的稳定发挥,更能进一步提升透明抗静电剂性能。包括增加透明抗静电剂与透明材料的相容性、解决透明抗静电剂无卤化问题、缓解相关的撕膜电压问题、以及使用场景个性化方案等方面。
面向成型工艺:热干、UV固化、热固化、热塑
面向加工工艺:涂布、挤出、注塑、吸塑等
面向材料体系:压敏胶(丙烯酸/聚氨酯/硅胶...)、塑料(TPU/PET/ABS...)、橡胶(有机硅...)等